“人不忍欺”,曾国藩也免不了被忽悠
在湘军攻克天京后,有一个浙江萧山籍的骗子,自称是原来的江浙学政官员,前去拜访曾国藩。见到了曾大人后,这个人非常健谈,而且表现出的态度是不可一世,似乎除了曾大人,别人都不在他的眼里。
在湘军攻克天京后,有一个浙江萧山籍的骗子,自称是原来的江浙学政官员,前去拜访曾国藩。见到了曾大人后,这个人非常健谈,而且表现出的态度是不可一世,似乎除了曾大人,别人都不在他的眼里。
其中有个浓眉大眼、气宇不凡的年轻人,被带到了兵马司问讯。由于他拒不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,也不承认自己有功名,很是吃了些苦头(清制,即使拥有最低等的秀才功名也不能随便打屁股)。
1859年冬,长沙骆秉章幕府的厢房里,37岁的左宗棠拿着密信的手止不住发抖。信是湖北巡抚胡林翼派亲信连夜送来的,字里行间透着绝望:“圣意已决,旨命三日后押赴刑场,斩立决,吾虽急如焚,然君命难违……”
咸丰十一年(1861),历经三年的安庆之战终于在北城墙的轰然倒塌中落幕。几个月后,曾国藩之弟曾国荃就率部急行军,连克南京周围地区,直逼南京脚下。这一贸然进军的举措,让曾国藩大为忧虑,劝曾国荃稳扎稳打,先退兵驻守。但曾国荃认为:“舍老巢勿攻,浪战无益,逼城足以致
前言:针对西返的陈玉成大军,胡林翼提出围城打援战略,因为兵力不足,想调曾国藩的兵。曾国藩想法却是保兵,认为现阶段湘军暂时无力同时围城与打援,实在不行还不如从太湖撤围,保存实力留待明年再战。最后双方妥协,胡林翼继续打援,不调曾国藩的兵。
人这一辈子,谁没栽过几个跟头?谁没在黑夜里盼过一点光?老话总说 "时来运转",可这 "运" 从哪儿来?我见过太多起起落落的人,最后发现:所谓走运,不过是在你快扛不住的时候,恰好有人伸手;在你迷迷糊糊的时候,恰好有人点醒;在你以为全世界都抛弃你的时候,恰好有人站
说起古代识人术,总让人觉得有点玄乎,但搁在清朝那会儿,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。尤其是曾国藩,这位从穷小子混到一品大员的家伙,靠的就是一套接地气的相人法子。他不是光靠运气,而是真刀真枪地从人脸上、身上找线索,特别是嘴巴这地方,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靠谱。别急,这不是
左宗棠的精神,从不是陈列在史书中蒙尘的“标本”,而是穿越百年风雨仍能点燃人心的“火炬”——那“苟利国家生死以”的爱国情怀、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的经世致用、“不阿权贵敢直言”的刚直不阿,像三粒饱满的种子,在中华儿女的心田里生根、发芽,长成支撑民族前行的栋梁。这火炬
咸丰五年(1855)暮春的冷雨,像一把钝刀,连续三日割在武昌城外的清军大营上。中军帐内,胡林翼指尖拂过案上那幅《江汉春耕图》,绢本上的墨迹还带着阎敬铭送来时的余温——画里的江汉平原铺着新绿,农夫弯腰插秧的姿势憨实,田埂边卧着一头黄牛,牛角上还挂着一束刚采的野花
左宗棠很敏锐,容易找到别人的缺陷,看到就要说,而且无论大事小事,都太过认真,这就使他不易容人也不能容人。不管是同僚还是好友,一生没有发生过节、一直能同舟共济的没有几个。